发扬北京精神 彰显负责任大国首都红十字人道力量

北京市红十字会赴菲律宾参与“海燕”台风灾害国际救援纪实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13-12-16 16:51:18

    编者按:11月8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中部地区。11月20日,北京市红十字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部署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人员要强,装备要先进,务尽全力,体现北京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国争光”的批示精神,迅速调派15名急救队员,携带救援物资和药品及装备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赴菲开展救援。17天后,这支经受鲜血、汗水和泪水洗礼的救援队出色地完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了首都红十字组织人道公益良好形象。副市长戴均良批示“市红十字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安排,按照安顺市长的批示精神,组织15名同志赴菲律宾参加抗击台风抢险救灾,17天连续作战,克服困难,积极精心竭力救治受灾群众,发放400万元救灾药品和物资,救助灾民近2000人,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发挥了民间对外交往积极作用,彰显了中国善邻友好的大国形象,达到了安顺市长的‘为国争光’的要求,应予表扬。”

救援日志

    11月8日   星期五

    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中部地区,造成近6000人遇难,数百万人受灾。

    11月19日   星期二

    北京市红十字会接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通知,迅速调遣15名急救队员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做好赴菲准备。

    11月20日   星期三

    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做出批示,对救援工作和人员装备提出要求:人员要强,装备要先进。务尽全力,体现北京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国争光。

    下午16∶10,救援队乘飞机前往菲律宾马尼拉。

    当晚22∶30,救援队抵达菲律宾马尼拉,与当地红十字组织共同协作,组织指导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11月21日   星期四

    早晨,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召开工作会,了解当地灾情并讨论救援工作方案。

    中午,救灾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润海飞往菲律宾,与当地红十字组织共同协作,组织指导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

    当日,救援前线成立中国红十字(北京999)国际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孙晔任临时党支部书记。

    11月22日   星期五

    北京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刘燕君代表市会党组,率机关及“999”有关人员看望赴菲救援队员家属。

    11月23日   星期六

    清晨5时30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先遣队抵达塔克洛班。

    上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后续队员从宿务携救援设备及物资乘船出发,当晚抵达塔克洛班市中心,与先遣队员会合。

    11月24日   星期日

    上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政厅广场搭建起医疗帐篷,迎来第一位接受救助的灾民。

    下午,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马克卿视察医疗救助点并慰问救援队员。

    11月25日   星期一

    救援队租用当地车辆,部分救援队员携医疗设备前往居民区进行巡诊。

    11月26日   星期二

    塔克洛班突降暴雨,救援队深入附近村镇开展巡诊。当地群众自发在破损的墙壁上涂写标语:Thank you!RedCross China!(谢谢你们!中国红十字会!)

    同日,塔克洛班市长亲自前往医疗点向救援队表示感谢。

    11月27日   星期三

    塔克洛班市出现自来水中断,水井被海水倒灌,居民饮用水出现问题。救援队前往一个集体腹泻的村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日,救援队员普遍出现身体状况严重下降的现象。

    北京救援小组组长孙晔腹泻严重,三天没有进食,靠口服盐和葡萄糖补充体力。

    救援队员刘秀华风湿病复发,手指关节全部浮肿,且伴有湿疹。

    11月28日至12月1日   星期四至星期日

    救援队深入塔克洛班市街头及附近村镇进行巡诊。

    12月2日   星期二

    救援队继续在华人区进行巡诊,前往刚刚复课的中学,为300余名学生普及灾后防疫和自救互救知识。

    12月6日   星期五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菲律宾灾区救援的15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抵达首都机场。





首批救援队员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启程





救援队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救援队员在卸载物资和药品





救援队员在组装发电机





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政府广场医疗救助站开展医疗服务





救援队救助首位菲律宾灾民





救援队转运一名病人至“和平方舟”野战医院





救援队赴塔克洛班市集体腹泻村庄进行巡诊和病学调查





救援队前往Dulag镇Cabacungan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蓝天队员在废墟中排查





外出救援队员归队消毒





救援队员与菲律宾灾民合影



直面人类共同的灾难——北京市红十字会参与赴菲救援始末

    12月6日下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菲律宾灾区救援的15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抵达首都机场。

    “他们出色完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赋予北京市红十字会的使命和任务;他们没有辜负国人的期待,把来自北京的爱心和温暖传递给了饱经磨难的灾区人民。他们是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光荣,是全体红十字人的光荣。”北京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润海评价。

    从出发到凯旋,救援队一共在灾区度过了16天。但无论在一线不眠不休救灾的队员,还是在后方密切关注的北京市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对他们来说,这16天比过去一个月还要漫长。

    “这是中国红十字人近60年来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救援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谨慎、专业,保持良好沟通协调。”马润海说。

    台风“海燕”于11月8日重创菲律宾中部地区,造成近6000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损失极为惨重。中国红十字会决定派遣国际救援队为菲提供援助。

    11月19日,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北京市红十字会迅速抽调了15名队员,加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赴菲开展救援工作。

    当晚19时,北京市红十字会召开赴菲救灾工作会,向救援队员部署救灾任务。马润海强调,赴菲救援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特殊性、任务的重要性及救援的困难性,“准备要实,防范要慎,执行要严”。

    北京市红十字会赴菲救援行动,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11月20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在《关于拟组建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赴菲律宾“海燕”台风灾区执行抢险救援任务的请示》上做出批示,对救援工作和人员装备提出要求:人员要强,装备要先进。务尽全力,体现北京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为国争光。

    11月20日下午,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一行17人从北京出发,前往菲律宾开展救灾行动。当晚22时30分,救援队飞抵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11月23日早7时,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先遣队抵达塔克洛班,了解当地受灾情况和紧急任务,并与当地红十字组织取得联系。就具体救援任务进行协调,排查安全隐患,选定救援营地。

    11月24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塔克洛班市市政厅广场搭建起医疗帐篷,并迎来第一位接受救助的灾民。

    此后11天,中国(北京)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在灾区共救治伤病员1891人,搜索到遇难者遗体53具。

    12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回国。

    北京市红十字会为凯旋的英雄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仪式。救援队员与参加欢迎仪式的社会各界一起回顾了在菲救灾的经历,分享了内心的感动与激动。

    随后,北京市红十字会安排全体救援人员在北京市小汤山医院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心理干预,队员们表示要尽快调养好身体投入到工作中,再立新功为国争光:

    “虽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首次走出国门,遭遇了不少新困难、新挑战。但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救援队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搜救和救援任务。”

    “通过此次国际救援,救援队学到了很多宝贵经验,对参与国际灾害救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道无国界,只要有灾害,就有红十字人的身影。”

    马润海表示,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菲律宾乃至全世界人民的认可,树立了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人道公益的良好形象。

    “希望救援队员尽快调整身心,一旦总会有新的任务和要求,就能第一时间顶上去。”马润海表示,只要有需要,北京市红十字会就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世界或国内的任何一个角落,开展救援救助工作,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12月6日,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第一批赴菲律宾救援队员凯旋。踏上祖国的土地后,他们讲述了救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塔克洛班的16个昼夜

    12月6日,从机场到驻地的大巴车上,救援队员几度泪流满面,哽咽失声。

    “这次能够走出国门,和国际红十字大家庭一起参与赴菲救援,亲眼见证了红十字人道力量给灾区带去的温暖,我们感到内心涌动着说不尽的激动和自豪。”一名队员告诉记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红十字事业爱得深沉!”一位救援队员引用艾青的诗,向记者表达了他对红十字事业的无比热爱。

“谢谢你,中国红十字会”

    回想起17天前出发的那一刻,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党支部书记刘秀华感慨不已。

    此次赴菲救援,是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首次走出国门。在灾情不明,语言不通,准备仓促的情况,刘秀华坦言“压力很大”。

    奔赴灾区的过程十分辛苦。从北京到马尼拉,从马尼拉到宿务,从宿务到重灾区塔克洛班。45个小时的旅程,“陆海空”运输力量全部派上了用场。

    11月23日傍晚,救援队抵达塔克洛班重灾区,灾区情况触目惊心:地上一片泥泞,基本看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曾经美丽挺拔的椰子树被台风拦腰折断,只剩光秃秃的树干刺向蓝天……

    塔克洛班停水停电,救援队员们立即搭建帐篷,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塔克洛班以商业、旅游为主要产业,是菲律宾发展潜力第二大的城市。但台风过后,昔日美景荡然无存:蓝天白云下,尽是满目疮痍的灾后惨象。一群群当地孩子举着写有“Help me! Help me!(帮帮我)”的牌子站在路边。

    “看到这一幕,队员都感觉非常难受,一定要为灾区多做点事。”刘秀华感慨。

    在当地华人志愿者的带领下,救援队在周边村落中搜寻救治灾民。志愿者大力支持,解决了救援队和灾民间的语言障碍。

    “我们在当地很受欢迎,无论到了哪个村子,受灾群众都会主动前来请求治疗。”刘秀华说,“我们带的药品和物资有限,但是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每一位灾民”。

    救援队搭建好帐篷的当天,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好奇地围着帐篷转来转去;第二天,这个小男孩又来了,他怯生生地试着靠近救援队,并和队员们交流;第三天,在救援队即将离开时,他和队员们说:我爱你,中国!

    在灾区,刘秀华经常可以见到当地群众写在纸板上的标语:Thank you China redcross(谢谢你,中国红十字会)。

    “菲律宾人民对我们很友好。”刘秀华说。

为赴菲,85后“偷”出户口本

    生于1986年的金东青,是此次赴菲救援队中最年轻的队员。

    选拔队员时,这个来自内蒙古的小伙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瞒着他们报了名。

    被选拔为赴菲救援队员后,金东青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个难题就摆在他的面前:办理护照需要户口本,但他的户口本在内蒙古家中。

    金东青决定,让弟弟帮他把户口本“偷”出来。

    弟弟顺利“偷”出了户口本,可金东青赴菲律宾的事却被媒体“曝光”——父母从电视上看到了他。

    担心归担心,父母最终还是理解了他的做法:“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在菲救援期间,每次巡诊,年轻的金东青都会冲在队伍最前头。塔克洛班天气潮热,队员们身上出现了大片湿疹,金东青尤为严重,但他没有一句怨言。

    回国前两天,金东青得知父亲病重住院。

妻子临产,他毅然赴菲

    11月26日,负责搜寻遇难者遗体的队员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在一个名为Bagacay的村子里,150余人集体出现不同程度腹泻,怀疑可能出现痢疾疫情。

    获知消息后,医疗队第二天立即出发前往该村,在一处安置点设立了临时诊所,为腹泻患者提供治疗的同时留取样本。

    救援队自身防护设备有限,进入村子可能会面对未知疫情。队员马圣奎走在了最前面。

    马圣奎是北京市999急救中心医务处副主任,赴菲这几天,他的爱人即将临产。

    样本送至“和平方舟”监测化验,确定是因为饮用水微生物超标引起腹泻。排除了瘟疫的危险,救援队员都松了一口气。

中菲永远是好朋友

    灾区白天气温高达32度,救援队员每天都要带着药箱,去几十公里之外的灾民安置点救治病人。

    饿了吃干粮,渴了喝袋装水。队员们脸上的汗,“就像刚洗完脸一样”。

    烈日炎炎,队员们脸被晒破皮,胳膊上的湿疹又疼又痒;到了晚上,大家也很难睡个安稳觉。当地的蚊子个头小,能钻进蚊帐,“一晚上会被咬好几个包”。

    中国红十字(北京999)国际救援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孙晔告诉记者,大部分救援队员都是医生,拿手术刀的手在灾区却要搬运大批物资,每个人都经受着体力不支的严峻考验。

    困难还来自语言沟通不便。和当地患者对话,经常需要找两位华人志愿者:一位将汉语翻译成英文,另一位将英文翻译为菲律宾语。

    “在这样的情况下,诊治一个感冒患者都会花较长时间。”孙晔说。

    出国救援,和在国内开展救援行动有很大不同。“因为距离问题,救援队的很多物资,尤其999救护车没法带过去。”孙晔说,这导致救援队在当地转移患者只能租用当地人的面包车,车上没有救护设备,医疗服务范畴就缩小了很多。

    12月2日,塔克洛班市公立学校学生返校。救援队前往当地一所学校,为320余名师生进行灾后防疫和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队员们和全校师生合影。

    快门按下的瞬间,孩子们用菲律宾语齐声喊:“朋友!”让即将离开的救援队员非常感动。

    “时间会冲淡灾难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彼此,永远会记得灾区的日日夜夜。中国和菲律宾永远是好朋友!”孙晔说。

    (本版文章由记者杨振宇采写,图片来源于北京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