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救援:彰显红十字外交实力

写在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凯旋之际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13-12-16 17:05:01

    ■  郝如一                          

    12月9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第一批队员从菲律宾凯旋。

    半个月来,中国红十字会不仅向菲律宾空运了大批救灾物资,还派出救援队在重灾区塔克洛班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搜寻出50多具遇难灾民遗体,为1800多位灾民提供了医疗救助服务,实施了灾区环境消杀、卫生防疫和疫病防治知识普及,选择落实了紧急避难所建设用址……受到菲律宾民众广泛赞扬,形成良好口碑。第一批队员在完成阶段性人道主义任务回国前,把接力棒交给了前来接任的第二批队员。正如赵白鸽常务副会长所言,中国红十字会对菲律宾的救援将是持续的。

    此次中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在东南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这次跨国救援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受灾国的莫大道义与宽大胸怀,再次彰显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民间外交实力。

    中国红十字会派出国际救援队赴海外执行任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救援。当时的中国红十字会于震后7天就派出26人组成的“救护医队”前往日本,为地震灾民提供医疗救护达3周之久。时隔90年后,中国红十字会再次派出非战争状态下的(期间曾分别于1942年和1951年派出红十字救护队随中国远征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赴缅甸、朝鲜,从事随军战地救护)医疗队,赴国外从事灾害救援。

    什么是红十字外交?研究这一领域的专家吴佩华博士这样论述:红十字外交是在人道主义指引下,以红十字会的名义努力改善国际间最易受损人群的境遇,维护人类尊严,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的各项活动。中国红十字外交,就是中国红十字会在人道主义指引下,以中国政府所签署履行的国际人道法为依据,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统一,推动国际红十字运动健康发展,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红十字外交介于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之间,其对象可以是政府、某个组织或个人,具有广泛性与灵活性特点,从而决定了红十字外交方式、方法及手段等的多样性。但总体而言,红十字会属民间组织,其外交属于民间外交的范畴。中国红十字外交既是政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政府外交的必要补充,与政府外交构成“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国际救援是中国红十字外交的“重头戏”。新中国成立64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派出的国际救援队,奔赴和我国有着南海岛屿(领土)之争的菲律宾,在中国红十字外交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如有的专家所称,战争时期的红十字外交具有“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和平状态下的红十字外交更是国家间关系的“润滑剂”。

    相对于这次派出跨国救援队,中国红十字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64年间的国际救援,更主要的是向各受灾国捐赠款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红十字会先后向遭受重大灾害的国家(地区)提供800余次款物援助,遍及全球一百四五十个国家(地区)。其中大多数是当时我国友邻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以及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英、法、荷、比、意、日、美等发达国家也有所捐赠。从上述救援方向来看,中国红十字会在发挥民间外交作用方面,当好政府助手的定位显而易见。这些对外援助在缓解受援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痛苦的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既提升了国际地位,也彰显了我们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救援不仅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而且与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诸多以捐赠款物为形式的国际援助中,笔者印象最深并参与其中的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帮助非洲抗击特大旱灾而发动的“88国际体育援助”活动。当时,笔者既是捐款人又是苏州募捐活动的新闻报道撰稿人。另一次是2004年底对东南亚海啸募捐救助行动。当时笔者以苏州市红会专职副会长身份主导主抓募款救援行动。爱心涌动的苏州人在半个多月里就向红会捐款730多万元,创下了全国地级市之首。这些爱心捐款及时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汇往东南亚受灾国。

    在为东南亚地震海啸灾民开展的大规模募捐活动中,笔者深切感受到,红十字会在实施国际救援,开展民间外交过程中,应该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眼光和胸襟。中国红十字会对东南亚诸国的救灾援助,全国共筹集款物4.43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尼总统苏西洛在雅加达共同出席了中国红十字会为印尼海啸灾民修建友谊村的签字仪式。至2007年底,中国红十字会共援建友谊村9个,永久性安置房1487套,医院、学校等项目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法新社对此评论道:“这表明,第一人口大国正在世界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洛杉矶时报》则称赞“中国之星正在升起”。

    为东南亚海啸募捐中,曾有少数市民捐款时提出不给某国的要求。这时,一方面我们要尊重捐赠者意愿,在收据上注明“除xx外”,另一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解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红十字会,给予某国援助是正确的;虽然过去该国曾有一些不甚友好的举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对该国灾民不予救援的理由,苦难中的灾民是无辜的,他们需要得到救助;作为国际人道救援行动,我们要遵循独立、中立、公正的原则,不能夹杂过浓的民族主义情绪等等。我们要从国际大局的角度、人道公正的原则、看待国际救援要超越传统国际政治等方面进行解释。

    再看当下对菲律宾的救援,道理是同样的。我国和菲律宾虽然有南海岛屿之争,但陷入艰难困境的广大灾民是无辜的,他们亟待救援。面对极少数国人对于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赴菲的不理解,面对个别人在网络上批评、指责,我们一定要用宽阔的国际胸怀去对待、去化解。此时此刻,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万万要不得。

    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队在菲律宾克服艰难、忘我工作的成效和事迹,深深打动了菲律宾灾民的心,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的伸出大拇指夸赞:“中国人的心胸好开阔!”同时,中国红十字会对菲律宾的无私救援在东南亚各国和国际社会也赢得了良好赞誉,处处彰显此次救援的意义。

    事实表明,共抗天灾可为缓和与改善国家间某些紧张关系提供一种机遇。无论九年前的海啸救援,还是这次的台风救援;无论当初援助印度尼西亚等国,还是现在援助菲律宾,中国红十字会的杰出表现,对我国改善和加强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关系,化解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深化与东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保护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利益,都将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苏州市红十字会前专职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