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思考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13-12-16 17:06:28

    ■  王国其                              

    目前,浙江省奉化市已建立奉化市红十字会市级应急救护培训中心和奉化市红十字会师生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1个镇(街道)全部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据估计,奉化市受训人口将以每年培训1500名红十字救护员、40000名普及培训人员的速度增长。

多种因素制约培训开展

    虽然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培训开展。

    (一)对应急救护培训认识不够是制约培训工作发展的瓶颈因素

    一是公民急救意识缺乏,对救护工作知晓率低,对现场急救重要性认识不足。从随机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民众不知道什么是救护培训,认为“救护”是医院、医生的事,是急救中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是企业对救护培训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是应急救护培训比较被动的重要原因。多数国内企业对员工救护技能并不重视。到红十字会报名参加救护员培训的企业基本上是外企或是与外企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红十字系统工作人员上门协调救护培训事宜,很多企业不重视,以生产任务重、耽误工期等理由拒绝参加;有些企业勉强答应,参加培训的员工也是人到心不到,学习听课不积极,还有很多人只是签个名,中途退场,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二)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救护培训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是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专业性有待提高。从目前救护师资的来源渠道上看,主要来自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其中医疗系统师资占师资总数的58.3%,教育系统占30.5%,机关单位占11.2%。通过调查和参与授课活动发现,医疗系统的师资医学专业精,但善于授课的人不多,调动课堂气氛不够,对学员不具吸引力;教育系统的师资善于授课,但医学知识不够丰富,影响教学工作。

    二是师资队伍新老交替,有青黄不接的问题。很多老师资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不再适合担任教学工作,占师资队伍的19.4%;新师资刚刚完成培训,对教学工作还不熟悉,占师资队伍的66.6%,真正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只有14%左右,救护师资力量紧张的局面突显。

    三是缺乏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的师资,特别是专职师资人员缺乏。

    四是部分师资知识更新跟不上,有些救护操作技能未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这样很容易在教学时对学员造成误导,可能对被救治人员造成二次伤害,还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造成负面影响。

    (三)现行培训模式制约了救护培训的进一步展开

    一是很难巩固应急救护技能。现行救护员资质有效期为3年,但一两年内,如没再接触这一内容,很难保证如果施救仍会熟练应用。二是只适用于30人左右培训班次,不适合规模化培训。培训学员的大规模增加要求一种新的培训模式与之适应。

    (四)顶层设计的部分缺失使救护培训工作开展被动

    一是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支持。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法案》,1976年完成立法程序。1983年瑞典心脏学会参考美国标准,创建了全国的心肺复苏计划,并于1987年、1993年进行修订。英国的医疗保健研究发展所是该国急救培训的授权机构,对急救培训的计划、标准等由英国政府做出明确规定。而我国在急救培训方面缺乏法律、法规支持,培训缺乏统一的机构和认证。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公众培训的职责,两者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

    二是缺乏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支持。国外的企业文化对自救互救非常重视,拥有急救证书已成为某些职业的上岗门槛。很多外企将急救培训作为企业对员工实行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新员工培训范围,每年输送一定比例的员工接受培训。我国在救护培训方面,政府还没有相关法规或规定,也没有对相关行业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纳入上岗资质审查,因而国内企业主动上门要求参加应急救护培训的少之又少。另外政府在应急救护培训资金投入方面的政策规定也几乎没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救护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多方作为改进工作现状

    (一)主动作为,扩大应急救护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是红十字会自身要加大对救护培训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利用官方网站、政府宣传窗口、报纸、电视台加大宣传,提高户外大型广告宣传力度,继续利用好公交站点的广告宣传形式,适当增加宣传投入,扩大宣传范围。

    二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扩大公益宣传面,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上开辟栏目,定期播放或刊登红十字应急救护内容,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让公众充分了解普及现场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形成全社会正确认识应急救护培训和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救护培训质量基础

    一是要逐步建立以专职师资为主导,专兼职师资共同发展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探索在专职师资方面给予人员编制上的支持,可以选聘少量事业编制的优秀师资作为红十字会专职救护师资,充实救护师资队伍。逐步增加退二线的优秀师资比例,继续培训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医师,保持专兼职师资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定期组织师资队伍集训或轮训。专职救护师资人员同兼职师资相比,有了时间和精力的优势,可以自我充电,及时更新救护知识,并与国际最新操作规范接轨,让现场应急救护技能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三)加强顶层设计,争取早日出台政策性法规文件

    当前,我国公民在急救技能方面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已不相适应,救护技能普及率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着国民综合素质的强弱。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救护培训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和素质教育的范畴,让更多人具备这项基本技能,改变目前这种“要我培训”的局面,逐步形成“我要培训”的氛围。一是可考虑先出台地方配套规定,对救护培训工作做出规范,对企业相关高危行业,从顶层设计上,明确硬性规定,形成规范的制度规定,让企业主动来培训。二是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建设应急救护培训中心或基地,并负责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等公益设施运转所需费用(包括聘请专职救护师资和专门服务于救护培训中心的志愿者等)。

    (四)探索基地化应急救护培训新模式

    通过调研,参考其他国家培训经验,可以尝试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探索基地化救护培训新模式。

    基地由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采用全天8小时滚动性培训模式。培训人员随时报名,由培训基地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培训。

    培训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阶段,参训人员自学培训理论资料、在教室收看培训理论光盘录像。完成理论培训后,安排人员参加理论考试。第二阶段是创伤救护阶段,理论合格人员安排创伤救护的模拟操作,先安排观看现场操作演示,达到课时后,分别进行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科目的实际模拟操作,由培训中心各个培训操作课目的义工进行相关指导。第三个阶段是预约操作科目考核。由红十字师资进行操作科目考核,采取多个操作科目抽考的形式,考试没通过可以补考,直到合格方可领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的人员,可以随时来参加复训,直接安排模拟操作和考试,合格后加盖复训合格的证章。基地化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培训的人数和质量,还可以兼顾持证红十字救护员的复训。

    (作者系浙江省奉化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