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救护培训进校园需从四方面着手

作者:淮南市红十字会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15-03-16 10:56:37

    校园是人员密集、安全管理难度较大的场所之一。为保障校园安全,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除了积极预防以外,还要加大对广大师生尤其是体育教师、校医、校车驾乘人员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应急救护技能,以便在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处理措施,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长期以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就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发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

    可以说,是否具备安全意识、掌握急救本领,直接关系着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数据显示,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如果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现场应急救护,可以将损伤降到最低。因此,认真做好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工作,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学会第一时间的自救互救,显得更加重要。

    提高校园安全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仅是政府、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每个公民和家庭积极参与,共同搭建起完善的全民应急救护网络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大校园安全救护的宣教力度与财政支持。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将救护培训纳入公众教育范畴,把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借鉴国外“急救培训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分年龄由学生带动家庭乃至全社会。要通过音、图、文、视等多种方式宣传校园安全与救护,营造全民学急救的社会氛围。

    其次,教育部门要将应急救护培训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内容,把救护培训列入教师假期集中培训和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将其与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列入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范畴。

    第三,作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的责任机构,红十字会要结合校园安全工作实际,分年级、制订培训内容和计划,通过缩减理论课程,增加模拟实践课程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更新救护知识。要通过培养校内应急救护师资,再由师资培训学生的辐射培训方法推动校园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最后,学校要结合新生军训、“安全第一课”、“安全教育日”和“世界急救日”等契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集中进行防灾避险、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及演练,逐步建立学校自己的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对在校学生进行自主培训,促进培训工作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公民安全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形势下,如何推动现场救护走出医院、走进校园,走进千万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需要迫切面对并解决的重大课题。其中,推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帮助在校学生掌握救护知识,鼓励他们将相关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家长,不失为一个良方。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