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奏响生命的乐章

——江西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综述

作者:中国红十字报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1-04-19 09:55:03

    江南三月,鲜花含露,翠鸟啼鸣。江西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来自江西各地的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汇聚在此,共同缅怀长眠于此的“平民英雄”,回顾江西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走过的11个春秋。

    11年来,江西省共有1300余人成功捐献,挽救了230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让1000余名失明患者恢复光明,共同书写了人间大爱,奏响了生命乐章。

    从“艰难起步”到“历史突破”

    2010年,江西作为全国首批11个人体器官捐献试点省市之一,正式启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然而,无法律保障、无专业团队、无经验可循,也成为横亘在了江西红会人面前的三大难题。

    “《江西省遗体捐献条例》的出台历经三年,是江西红会全程参与立法的一部地方性法规。立法小组成员都是第一次参与这项工作,加之没有上位法的支持,说实话当时压力真的很大,夜不能寐是常态。”时任立法小组成员,现任江西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戴莹回忆。

    可是,作为井冈儿女的江西红会人,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经过3年探索,2013年3月1日,《江西省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不仅填补了江西省在遗体及器官、组织捐献方面的立法空白,更推动全省捐献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使人们互相“传递生命”的善举得以合法有序地进行。

    “那时我们真的很难,走进百姓家中,一跟他们说到捐献遗体和器官,就被他们赶出来,说我们是买卖器官的,没良心”,忆及刚开始的那几年,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捐献者之友的志愿者不无感叹地说。

    “可是通过这些年扎实工作、细致服务、广泛宣传,加之法律保障,大家逐渐接受了遗体器官捐献,理解了‘生命传递、博爱于民’的意义,我们的登记志愿者也从最初的不到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万余人。全国道德模范、甘祖昌将军夫人、老阿姨龚全珍和她的女儿甘公荣,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金牌调研员胡剑云,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南昌见义勇为青年许诺都是我们的登记志愿者。”

    从2010年试点一年仅3例器官捐献,到2020年实现250例捐献,江西年度成功捐献数创历史新高,并跃居全国第10位,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捉襟见肘”到“各方支持”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一份鲜为人知的特殊职业,长年工作于生死之间,见证着别离与新生,被称之为“生命的摆渡人”。

    “我是2010年开始从事协调员工作的,那时全省只有4个协调员,我们的工作不分昼夜,加上伙伴少,‘孤独’是常有的感觉。”江西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小单回忆。

    协调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江西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13年开始,江西省红十字会联合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各器官移植医院每年举办全省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邀请心理学、伦理学、医学专家等对从事捐献工作的协调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目前,全省有2000余名红十字工作者、医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了解了遗体器官捐献知识,59名红十字工作者、医务人员通过考试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资格,1名同志荣获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1名同志荣获“赣鄱慈善奖——优秀慈善工作者”。

    同时,为了解决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场所不足、家属缅怀纪念存在困难的问题,2019年,全省两会小组讨论会上,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戴莹从“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角度,提出在全省11个设区市均建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的建议,得到了江西省委书记刘奇的大力支持,当场要求民政、财政、发改委、卫生健康等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共同落实。截至目前,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275万元,升级改造江西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青山墓园),现有面积1000平方米,7个设区市和1个县建成了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

    2017年,省红十字会志愿者、资深公益人阎志强帮助江西省红十字会设计策划“莲丝信使——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抚慰和援助计划”,并于当年一举拿下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金奖,得到赛场评委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项目已筹集专项资金120余万元,走访慰问50余户生活困难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与此同时,省红十字会还专门设立了专项人道救助基金“生命光彩基金”,对已捐献遗体器官的困难家庭提供必要的人道救助和走访慰问等人文关怀。截至目前,已对720户捐献者困难家庭进行了人道救助,救助金额高达3588万元。

    从“36天”到“祖孙三代”

    11年来,每一次无偿捐献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捐献者中最小的只有36天,最大的95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中年母亲、年轻军人、天真的孩子都捐献了遗体、器官和组织,更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登记成为捐献志愿者。

    “医生推断这是遗传基因问题,很罕见,今天我们把他捐出来做医学研究,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方法以后救治别人,这样也算他没有白到我家来。”就这样,晨晨这位只在这人世间停留了36天的小天使,成为江西2020年最小的“大体老师”。

    刘善文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95岁老兵。“很多年前,他就办了登记。”八十多岁的老伴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他为人很低调,也很知足。他常说,跟他一起打仗的战友都不在了,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更何况现在生活还这么富足。我要把能奉献的都奉献了,你们要为我感到高兴。”“爸爸就是我们的榜样”,在刘老的感召下,他的夫人、女儿、孙女等家人都登记成为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90岁的离休老干部、老党员徐平瑜是我国第一批海军战士,1959年转业到江西从事核工业工作,离休以后一直心系国家。“父亲生前总是说,生为民服务,死为国效劳。自己这条命是党给的,最后也要献给党。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科学研究,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尽一份力是父亲的夙愿,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他,也都追随父亲的脚步,登记成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我的儿子也于2019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徐老的儿子徐洪民回忆父亲。

    “我非常希望我的儿子能为这个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如果他能够给其他人带来生的希望,救更多人的命,我愿意捐。”“其实一开始,也有过犹豫,想着小宝怎么来的就怎么走,最触动我的,是大夫说的那句——可以救别人的命!7号晚上,我们做出了捐献孩子遗体器官的决定。”钱爸爸、钱妈妈把对儿子小文博深深的爱,凝聚成了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承诺书上郑重的签名,既是对生命的敬重,也是对爱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