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衣天使”

——记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守珍、胡敏华、脱亚莉

作者:中国红十字报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1-09-03 10:47:04

    9月2日,第48届南丁格尔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王岐山为中国获奖者颁发奖章。本届获奖的我国3名护理工作者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主任护师胡敏华、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脱亚莉。

    3名获奖者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第一线,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本报集中刊发她们的先进事迹,希望全国广大护理工作者、红十字工作者、红十字志愿者以她们为榜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增进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道事业发展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撰稿/李颀)

 

        ▲成守珍

 

        ▲胡敏华

 

        ▲脱亚莉

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

    2020年,成守珍援鄂抗疫整整61天,回到广州时,头发白了一大半。

    成守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她在热爱的护理岗位上已经奋斗了40年。疫情期间,58岁的她两次逆行,远赴湖北、塞尔维亚,积极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次逆行,“一线”守护百余天

    在武汉期间,成守珍带领150名队员耗时3天整建制,接管协和西院2个病区,迅速收满100名危重患者。面对收治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的挑战,成守珍将坚持了20多年的“危重症患者医护联合查房”经验带到武汉,指导团队开展重症救护先进技术,解决疑难护理问题。

    同时,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总结出管理制度,规定医护人员必须“出双入对”,每个队员上车的时候必须要报告当天的情况,细到有什么不舒服,吃了什么东西都要报告。在隔离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别设抢救室,一旦医护发生意外,马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2月13日,成守珍在和队员进行联合查房时,发现一名面罩吸氧患者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在旦夕”。面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被传染的风险度极高,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勇敢地接过这项工作。当时,她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也泛着雾气,依然熟练地完成了操作,患者抢救成功。

    在紧急情况下,成守珍一天甚至要连续两次入“舱”。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年轻人都是一种挑战,58岁的她却忍受着心悸、腰痛等不适,迎难而上,在一次次“生死时速”中跑赢死神。

    一直以来,成守珍坚持“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她经常与患者进行“话疗”,送上“祝愿卡、慰问卡、心愿卡”,给予他们鼓励,让患者重拾希望。她还在驻地建立“心灵小栈”,扮起“知心大姐”的角色,为在生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纾解心中愁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援鄂医疗队相继撤离。作为一支高水平医疗护理力量,成守珍团队奉命留守。面对患者基础病杂、并发症多、救治困难的情况,她和团队创新“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模式,开展“康复加油站”,助力患者康复,坚守阵地直至武汉 “解封”。

    援汉61天,成守珍团队共收治危重患者246人,出院及转出率超过91%。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零意外”的目标。她还挤出时间,带领团队制订33项流程、标准、应急预案,整理了3万字的经验总结,发表3篇新冠肺炎相关论文,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武汉归来不久,她克服困难再战塞尔维亚,作为医疗队唯一的护理专家,与援塞专家组成员深入22个疫情严重城市和84所定点救治医院等高风险场所,完成了25场救治和防护技术培训。每天舟车劳顿,回到驻地,都会犯腰颈痛的老毛病。但第二天,她又贴着膏药,围上颈托和腰围又开始了长途跋涉……

    援塞40天,当地疫情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塞国防部部长武林为成守珍等中国专家授予象征“保卫国家”的最高荣誉勋章,以表彰中国专家“为疫情防控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付出的努力”。

40年耕耘,不舍热爱

    40年来,成守珍深耕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护理领域,带领团队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首创“临床专科护理学院”,建立36个专科,获批16个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41个省级专科培训基地,培养重症专科护士近两万人次,他们在患者照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之余,成守珍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主编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国家级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称号;主持的《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及培训方案研究》获首届“中华护理科技奖”。

    成守珍热心公益,组建了“广东省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招募数千名志愿者,与广东省红十字会共同组织公益活动,赴全省各地市基层进行技术支援,并组织社会人群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她牵头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建立80家社区护理站,为社区失能失智人群提供居家照料。

    成守珍还多次参加应急救援行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带领团队出色完成38名伤员的救治任务并被授予“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3月,成守珍被国家卫计委任命为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连夜赶赴昆明。她把自己安排在距离事发现场最近、伤员最多、伤情最重的医院,夜以继日坚守在病房指导重症伤员的救治。

    2014年8月,成守珍奔赴海拔近4000米的偏远高原山区进行技术帮扶。崎岖的山路泥泞难行,再加上连日的缺氧和疲劳,她不慎摔倒,腰椎骨折,被送进了当地的ICU。即便如此,她仍不忘作为一名护士的使命。当邻床一位病情危重的女孩急需机械通气和CRRT时,她躺在病床上,与同来的队员一起指导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抢救。8小时后,女孩转危为安,而她自己却“躺”了1个月,才随医疗队返回继续治疗。 

    南丁格尔精神一直引领着成守珍践行一名医护工作者的使命,促使她不断开拓人道事业新篇章。

我是护士,我不做逃兵

    2002年,“非典”来袭,脱亚莉是院里第一个请战的护士。当时,亲友们都害怕她被感染,劝她退出一线,但她坚定地告诉亲友:“我是护士,我不做逃兵。”

    26年护理工作生涯里,脱亚莉多次冲锋在前,用爱心、细心、精心呵护着每一位病患,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在抗击非典、汶川震后转运儿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行动中,以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展现了护士的新时代新形象,用钢铁般的意志谱写南丁格尔精神。

    2020年5月,脱亚莉被甘肃省文明办评为“2020年第一季度甘肃好人”;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

    “我报名参加”

    脱亚莉是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并在2020年抗击疫情行动中,担任庆阳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

    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脱亚莉第一时间请战前往抗疫一线。作为院里为数不多的能够胜任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护士,她大多时间都是在重症监护室度过的。1月26日,脱亚莉刚刚参与一场抢救手术,听到院里征召援鄂医护人员的消息。她当即对护理部主任说:“我去吧。”主任让她和家人商量一下,她却说,“时间紧迫,我的事我说了算”。其实,她知道,家人不会同意。当时,脱亚莉的父亲因心脏病入院治疗,母亲刚做完眼睛手术,二人都需要照顾。但想到疫情严重,她还是毅然决定前往武汉。作为院里的业务骨干,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机场临危任命她为庆阳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她带着不负“队长使命”和“给庆阳医疗战线争光”的承诺带队远赴疫区。

    1月28日,脱亚莉抵达武汉,此时,她为免家人担心,屏蔽了家人的朋友圈,但亲友们还是知道了。有一天下班,她看到了电话上有7个未接电话,全是母亲打来的。顾不上感伤,脱亚莉带着队友迅速适应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极具挑战的任务,当天就组织7名队员上岗,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第二个病区全是武汉本土医护人员,连日的劳累和部分医务人员感染造成这里急缺护士的局面。面对医院的号召,队友们一时拿不定主意,脱亚莉对护士长说:“我报名参加。”在她的带动下,又有20名护士陆续报名。2月7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重症病区紧急抽调30名医务人员支援。这一次,她还是第一个报了名,再次主动请缨前去救治危重症患者。她说:“我长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相对经验丰富,我不报名谁报名呢?”

重症病房里的“钢铁战士”

    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当天,脱亚莉负责的病区病人数量从9名陡增到30多名。楼道里咳嗽声此起彼伏,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有些病人甚至拒绝配合治疗。脱亚莉内心很难受,隔着厚厚的防护服,说话、操作都不方便,在大家都感到力不从心时,她突然灵机一动,想起飞机上空乘人员送的祝福卡,她刷刷撕下日记本,写下32张卡片:“病友您好!您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配合,您一定行,我们会尽力救治您。” 当她把卡片送给病区的每一个病人时,许多人哭了。一些患者唤着她防护服上的名字,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来救我们,你们真了不起,谢谢你们!”一张小小的卡片,为病患消解了一丝愁闷。

    在重症病区,脱亚莉时刻为患者着想,细心观察和了解每一位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心理等情况,以便及时进行个性化护理。她说:“我们不仅要让患者远离病毒感染,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每天,病人吃过早餐,她都会给病人做清洁卫生,耐心询问病人情况。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救治期间,一位大姐说她的牙膏用完了,需要帮忙买一支牙膏,在那段紧张抗疫的时期,要买一支牙膏并不容易。第二天早上,脱亚莉第一个到病房,把自己备用的牙膏、牙刷和一些日用品,还几包小食品送给了那位大姐。大姐感动地说:“小脱护士长,谢谢你!你送来的不是一点小日用品和小食品,而是你们的一片爱心,是雪中送炭啊,我都拍下了,要作为永久的纪念。”

    重症区的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脱亚莉每天都要照顾病人起居。74岁的张大爷,不仅感染了新冠肺炎,还患有肺心病,老人身体虚弱,吃饭困难,脱亚莉每天都会来到老人病床前,一勺一勺地喂张大爷吃饭,老人非常感动。

    35床患者刘大爷是危重症病人,医院为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给刘大爷造成伤害,给他使用了约束带。为减轻刘大爷的痛苦,脱亚莉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把约束带去掉,按摩刘大爷的四肢。以前在ICU上班时有护工帮助给病人翻身,但是在疫区,为了防止感染,病区没有护工和清洁工,所有的工作都要护士自己做,给病人翻身这件事都由脱亚莉一人完成。为防止病人发生压疮,脱亚莉每隔2个小时就给病人翻一次身。脱亚莉经常对病人说,“现在咱们都是一家人,我就是你们的家人”。

团队里的“暖心大姐”

    脱亚莉专业、负责的工作态度不仅获得了病人认可,也对其他护士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时,护士们戴着护目镜工作,而护目镜的镜面很容易起雾气,干扰视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脱亚莉凭着多年经验,总能精准找到血管,成功扎针,为大家作示范。因此,她被大家称为“针神”。

    脱亚莉既是严格的队长,又是队里的暖心大姐,一边严格做好救治、指令传达、防护培训、心理疏导、物资发放等工作,一边精心呵护每一个队友的心理健康。疫情当前,许多队员难免感到紧张和焦虑,脱亚莉主动与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指导他们做好科学防护。

    作为队长,脱亚莉坚持在下班后组织队员培训、负责物资发放,上报队员身体、工作、心理情况。她认为,越是在特殊的时期,越是练兵的好时机。她每天还要把每日工作中的经验和细节,整理出来,分享交流给队友。忙完这些工作,每日休息的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为减少队友的感染风险,脱亚莉经常独自一人完成几个人的工作,帮助其他队员解决难题,只要呼叫铃一响,无论是谁分管的病人,她都第一个冲上前去处理。

    53个日日夜夜,脱亚莉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278人,其中重型患者132人、危重症患者24人,治愈出院135人,两次化解了重大感染事故,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零投诉。脱亚莉以过硬的重症护理专长和无私无畏的坚守,被武汉协和医院重症救治组赞誉为“坚守性、主动性和执行力的楷模”。

    “抗疫”期间,脱亚莉向甘肃援鄂队员成立的临时党支部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月6日,她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援鄂胜利归来,脱亚莉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面对如潮般“援鄂英雄”赞誉和国家最高奖励,她表示:“我已经把这份荣誉珍藏起来,它虽然宝贵,但我觉得,它只属于我的过去。在我的未来,我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依然是我的天职,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依然是我恪守的信条。”

与“艾”同行21载

    “我要像南丁格尔那样,学会坦然面对死亡,不怕脏、不怕累,将自己最无私的爱奉献给身处痛苦中的患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3年来,胡敏华一直这样勉励自己。

    从1988年成为南昌市第九医院一名护士,到如今担任主任护师。胡敏华人生的大半时光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其中,更有长达21年的抗艾工作经历。她参与了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的创建,并打造全省艾滋病专科护理的特色品牌,以不凡的勇气拯救了无数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33年来,胡敏华获得了许多荣誉表彰,每一枚奖牌都印证了不懈的努力与非凡的贡献。

艾滋病护理的引路人

    1988年,20岁的胡敏华成为了南昌市第九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一名护士。数年间,她服务了多个科室,因为表现出色,1996年被任命为妇产科护士长,成为医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护士长。

    2000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被确定为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胡敏华毫不迟疑地接过了艾滋病门诊护士长的重担。当时,艾滋病防治在江西尚处空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她结合多年的传染病护理经验,查阅大量资料,在摸索中逐步建立了《艾滋病门诊工作制度》《艾滋病门诊患者接诊流程》《艾滋病护理常规》等规章、手册。 

    患者阿杰(化名),有长达十几年的吸毒史,是医院收治的首例艾滋病患者。救护车送来时,他全身皮肤溃烂,血管已经找不到。要输液,只能把静脉切开,而这极有可能产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正当大家都在为这第一次密切接触犯难时,胡敏华站了出来,冷静协助医生完成了全程操作。

    她事必躬亲、身先士卒的做事风格令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心悦诚服,渐渐地,艾滋病科聚齐了一支专业队伍。在她的带领下,南昌市第九医院的艾滋病专科护理也很快成为全省响当当的特色品牌。

    为使自己积累的经验惠及更多人,胡敏华细心总结并主持课题研究,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完成《艾滋病区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干预对策》等课题研究,发表《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费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老年艾滋病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艾滋病母婴传播中职业暴露的防护进展》等论文数十篇,为解决艾滋病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病友最信赖的知心姐姐

    抗艾多年,胡敏华意识到,除了从医疗角度给病人提供帮助,关心病人心理健康也尤为重要。她的手机里存着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的联系方式,还有几十个微信大群。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求救信号,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她都保持电话畅通。为更专业地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同时也疏导自己,胡敏华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培训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运用心理学知识为恐“艾”、忧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建立《心理咨询个案》1600多份,这个案例库为她的团队和业内同行提供了详实的患者心理咨询参考。

    一提起胡敏华,很多艾滋病患者、感染者都亲切地称她为“胡大姐”。患者ROMA(化名)说:“艾滋不可怕,艾滋也怕爱。正是因为有了大姐的大爱,我才能走出阴霾,重塑人生。”

    2017年,为了表彰胡敏华关爱艾滋病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将第十八届贝利·马丁奖颁发给了她。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也在全省三地市组织举办了胡敏华先进事迹报告会。

    在江西省、南昌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胡敏华发起成立了抗艾志愿服务队。如今,队伍已逾千人,成员中有医护人员、社会爱心人士,还有许多艾友。多年来,胡敏华和团队为抗艾公益事业东奔西走,足迹已遍布全省80多个县、100多所学校、400多个社区,累计开展群众健康沙龙300多场,受众达10万多人次。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胡敏华敏锐地尝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她先后开通“与艾滋病为邻”微博和“与艾滋为邻”微信公众号,创建了几十个艾友交流群,每天同艾友交流、沟通,累计发布抗艾信息3万多条,平台关注量达到6.8人万,阅读量超过4亿次,受众遍及全国乃至海外。

疫情防控战的急先锋

    胡敏华是传染病防治战线久经考验的老战士。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面前,她总是主动请缨到防控一线参与救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她所在的南昌市第九医院成为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而她也是毫不犹豫地率先请战:“作为一名传染病医院的护理人员,敢为人先、甘于奉献永远是我的职业精神所在,我志愿加入疫情防控队伍。病毒汹涌,疫区就是战场,我准备好了奔赴前线。”

    为建立有效的防控流程,胡敏华穿上层层防护服,全副武装深入隔离病房,查看现有的区域设置、流程安排到底符不符合实际需要,对医护人员是否安全,对患者是否方便、合理。胡敏华在隔离病房一呆就是两周,建立并完善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护士职责流程,将护士取药、取标本,患者转运、体检、餐饮等流程也一一予以规范,还再次完善了应急梯队中护士人力资源调配方案。在她的带领下,全院120多名护士参与抗疫一线战斗,无一人退缩,也无一人感染。

    随着医院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接诊流程逐渐顺畅,本地疫情也趋于稳定,她又请战支援武汉。

    2020年2月15日晚,刚从医院隔离病房走出的胡敏华,没来得及休整一天,便作为江西省第七批、南昌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员,赶赴湖北驰援。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方舱医院B区100多命患者都认识胡敏华,因为每次进到方舱,她都要到患者床头去巡视,问一问“恢复得怎样了,药服了没有?”她建立了方舱病友微信群,耐心倾听病友的心声,还亲笔书写连心卡,附上自己的祝福,在病友出院时一一送上。

    33年间,胡敏华不断发挥公益组织优势,大力开展志愿服务与护理工作,将服务触角伸向不同领域,在社区养老、关爱残疾人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贡献,在人道事业上留下了一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