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地方红十字会筹资工作思考

作者:中国红十字报来源:中国红十字报2022-03-10 16:11:41

■  刘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如何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进一步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促进三次分配,更好地发挥“温柔之手”作用,是我们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赋予红十字会的责任和机遇

    共同富裕理念与红十字精神高度契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各级红十字会的政治担当,也是职责使命所在。

    三次分配为红十字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次分配通过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再调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具有公开募集资格的基金会不断扩容,社会各界与慈善组织合作,以之为主体开展募捐的热度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三次分配必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进步,为红十字会带来更大发展契机。

    做好人道资源动员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人道组织,筹资是红十字会做好紧急救援、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等人道救助活动的前提,直接关系着红十字会组织目标的实现。共同富裕及三次分配背景下,慈善生态将健康发展、愈发完善,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期盼更高,红十字会唯有开展好人道资源动员工作,才能为做大和分好“慈善蛋糕”贡献力量。

地方红十字会筹资工作的现实挑战与困境

    供给侧快速发展。慈善法施行后,慈善公益事业进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社会组织捐赠收入稳健增长,从2015年的610.3亿元跃至2020年的1059.1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慈善公益活动,2020年捐赠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04家,其中43家企业年度捐赠额在1亿元以上。“互联网+筹资”呈井喷之势,2021年腾讯“99公益日”期间,全网有超1.25亿人次进行互动,超过6870万人次捐出35.69亿元,各级红十字会转变传统筹资观念和筹资方式,适应新形势已迫在眉睫。

    需求侧深刻变化。一方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方位、全领域、深层次地增进民生福祉,这对慈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和台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应对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慈善力量深度介入、持续发力,亦对红十字会组织能力带来了挑战。

    自身端存在短板。近年来,各级红十字会不断加强筹资能力建设,筹资工作稳中有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资金来源单一,多数地方红十字会收入中,政府支持仍占较大比重,会员会费收入、资产运营增值收入、社会捐赠占比偏低;二是运营能力不够,面对移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捐赠笔数大幅增长,无论是接收、登记、开票还是后续处置,部分地方红十字会已力不从心;三是筹资较为被动,地方红十字会筹资情况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联,跨周期、逆周期筹资手段缺乏。 

地方红十字会筹资工作展望

    深化组织和理念变革。把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红十字会组织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思想和观念,不断提高驾驭筹资工作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上下级一体联动。注重发挥红十字会系统整体优势,省级红十字会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做好筹资工作的布局、策划和组织;市县一级积极响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红十字会打破不同区域、不同条线之间的信息壁垒,做到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建立跨层级、跨部室的筹资运作团队,建构大型项目一体推进机制。

    二是岗位培训常态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专项培训、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红十字会干部职工筹资工作政策理论水平;以沙盘推演、项目模拟、跟班学习等模式,多途径强化实战锻炼,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

    三是树立互联网思维。熟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事物,顺应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根植互联网基因。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完善信息科技基础支撑,积极融入互联网生态,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筹资方式、捐赠模式和管理样式变革,赋能红十字会筹资工作发展。 

   强化宣传和品牌树立。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启迪爱心,引人向善,促进企业和个人基于道德力量作用通过慈善事业进行捐赠。

    一是宣传红十字精神文化。运用全媒体宣传矩阵,重点围绕红十字事业在中国的生动实践,挖掘红十字会在解困、脱贫等方面的先进事迹,讲好红十字故事,传播红十字声音,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扶贫济困、奉献爱心、帮助他人逐渐成为公众的精神追求,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红十字活动的热情。

    二是以公信力推动红十字会品牌重塑。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应进一步做好筹资信息公开,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等方式,对资金募集、财务管理、招标采购、分配使用等全程信息进行追踪和披露,增强精准性和透明度,加筑信任基石,回应社会关切。 

    突出项目设计和运营。按照筹资与救助一体化原则做好项目设计,深化项目推介和运营,搭建好奉献爱心的平台,促使爱心转化为善行。

    一是紧扣共同富裕主线。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维度,进一步深化项目主旨。物质生活方面,与款物捐赠相承接,红十字会应做好扶贫、济困、救孤、恤病等各类项目的落地;精神生活方面,通过开展志愿服务、青少年活动等参与性项目,与社会主体共同做好公益活动,提供精神食粮,促进人文关怀,进行道德积累,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二是贴近各方需求。做好人道需求调查评估,充分调研,摸清困难群众底数,建立数字化模型,从参与人次、筹资数额和社会影响等维度对筹资项目进行动态评估,为项目设计优化提供基础;加强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联络,熟悉救助政策,当好政府助手,补齐政策短板;契合捐赠者意愿,变红十字会“端菜”,为企业群众“点单”,最大限度地满足捐赠者需求,有效激发捐赠热情,让更多困难群众受益。

    三是坚持深耕细作。实现项目上“云”,推动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汇聚筹资项目、救助信息、工作动态等数据,全域、全时开展工作。注重项目管理,强化同一性和时代性,以“博爱+”为主系列,紧贴社会前沿,组成项目方阵,扩大规模效应。

    深化慈善全场景应用。建构全方位、多维度、广覆盖的慈善捐赠场景,将红十字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主体多元、结构完备、生生不息的人道筹资生态体系。

    一是加强同慈善组织和平台的协作。共同富裕背景下,越来越多互联网头部企业介入慈善事业,带来大量资源,并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吸引了较大流量。红十字会作为群团组织,应发挥枢纽作用,增强开放意识,在坚守红十字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民间慈善力量、互联网企业合作,更好地延伸红十字会社会触角,动员社会慈善资源,汇聚共同富裕强大合力。

    二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积极参与线上募捐平台、运用网络社交媒体,以朋友圈、运动捐步、挑战答题等高粘性社交链,做好筹资项目信息分发。丰富线下应用,在城市交通枢纽、休闲场所、商场超市等地,依托社区活动、门店促销、街头展演等线下日常生活形式,增强场景渗透。

    三是探索运用新模式。深度融合新经济模式、借助新营销手段,通过慈善捐赠直播带货、网络拍卖、明星义演等途径,发挥榜样效应和围观力量,让参与红十字会捐赠成为全社会“温暖的新时尚”。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购买产品、捐一分钱”等方法,倡导“购物即慈善”理念,将慈善意识和行为植入社会日常生活。

    完善捐赠回馈机制。三次分配遵循“合法、自愿、非营利”原则,仅依靠宣传号召、道德感召往往不够,还需要健全各项捐赠回馈机制,以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红十字事业,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一是依法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做好慈善事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严格依照慈善法等法律规定,出具捐赠收入财政票据;在捐赠者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其他权利时,配合做好依法免征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工作。

    二是突出精神激励措施。细化捐赠表彰标准,通过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章证书、设立专项基金、赋予项目冠名权等多样化途径,增强捐赠荣誉感。在法律和合同框架内,同捐赠者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做好新闻宣传、进行产品推广、组织交付款物,以适当方式帮助捐赠者树立口碑、提升名誉。

(本文系“人道映初心  启航新征程”纪念上海市红十字会成立110周年研讨征文)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