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传奇的小伙:6年里,他罕见地4次与患者配型成功,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道路上他既是有幸者,又是“不幸”者,屡“种”、屡“败”、屡“战”,从未放弃,终成夙愿;在18岁成人礼,他独自献血庆贺;在27岁生日,他悄悄登记器官捐献,送自己一份特别礼物;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心,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人间有爱......他就是4月11日完成捐献的淮南市第8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彦策。

从成人献血到大学“留样”一路有爱
在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留样和捐献都不是什么新闻,因为这是学校坚持20多年的一贯爱心行动,每年、每一届都不乏热心学子。这所学校也一直保持着全省高校造血干细胞捐献最多、全国高校名列前茅的记录。
王彦策正是这些热心学子之一。2019年3月10日,周末,校红十字志愿者在校园里响应校团委和市红十字会的号召,开展“学雷锋爱在春天志愿服务季”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活动。化学工程学院制药专业读大三的王彦策正好路过,看到献血车,每年都坚持献血的他自热而然地登车献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
对于王彦策来说,他已是老献血者了,从高中毕业年满18周岁,他就开始献血了,把献血当成了自己的成人礼。进了大学,每年他都会主动去参加校园献血。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也早有耳闻,这一次终于留取了捐献血样。他希望或许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其他校友一样能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认为这是十分有幸、有意义的事。


从一次到四次在希望与失望间执着坚守爱的初心
在安徽理工大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确实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发生在王彦策身上的故事可谓是奇谈,不仅在全校、在淮南,乃至在全省、全国也是先例。
一年后的2020年3月,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着这个春天,被封闭在河北家中的王彦策,接到了来自淮南市红十字会一通令他欣喜的电话,告知他一年前留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捐献。一向做事沉稳果敢的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坚定地答应捐献。然而,疫情的肆虐、交通的管制,使得高分辨率配型采血成了棘手难题。在与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后,王彦策想方设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毅然独自就近在当地医院完成了血样采集,并自己将血样寄往中华骨髓库指定的配型检测实验室。此后的日子里,他满心期待着捐献的消息。但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这次配型最终没能迎来捐献的机会,希望的火苗就此熄灭。
2021年11月,已经在徐州工作的王彦策,再次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又与另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王彦策不免又惊喜起来,一年前未能完成捐献的遗憾,终于有了弥补的机会。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这次捐献后来又因患者的原因,没了结果,希望再次落空。
2022年6月,王彦策第三次接到再次配型成功的通知。这一次,他觉得,再一再二不会再三,这次总该成功了吧。他不敢再激动兴奋,只有“愿意捐献”这一如既往坚定不变的回复。然而,现实再次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最终捐献计划再度夭折。工作人员反复给他解释,患者可能是病情变化或暂时不适合捐献等等各种原因。而王彦策并没有埋怨或情绪,而是表示非常理解患者的难处,理解这项工作的不易,好事多磨,自己不会放弃,坚持或许就有希望。
此后的两年暑期,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都会按时打来回访电话。每次接起电话,王彦策都满心期待是配型成功的后续通知,可等来的总是对其捐献决心的例行征询。尽管非血缘之间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连续三次配型成功更是极小的概率,王彦策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他坚持捐献的意愿,始终坚定不移。
转眼到了2025年的春天,2月底,王彦策又一次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这习以为常的电话。起初,他以为又是询问捐献意愿的例行回访电话,也不会再有激动和惊喜,而这次竟然是告诉他又第四次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并告知他需尽快安排再次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王彦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确定是真的后,才放下电话。
王彦策没有提任何要求,立马向单位请假,从徐州赶到淮南进行高分辨率配型检测采血和体检。此后,平日沉稳淡定的他也按耐不住期待和焦虑,不停地催促工作人员,生怕再节外生枝,再次错过这次宝贵的机会。
3月下旬,捐献通知终于下达了。这时别人考虑的大都是捐献的种种顾虑,而王彦策却没有为自己考虑一点,他赶紧给单位请了假,也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很快买好了来淮南的高铁票,一切安排好,那颗悬了许久的心才终于落了地。这一次他要全力以赴,再不会失去这三番五次才确定的难得机会。
他也成为目前淮南市捐献者中配型次数最多的一位,全省目前也仅有2人。


从学生到教师将善行一路传递
王彦策的爱心之旅,远远不止于如今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善行、热心,从初中到大学,再到教师,早已深深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同一束温暖的光,一路传递,照亮身边的人。
2008年的汶川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那时,少年的王彦策,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群众的处境,十分悲伤,尽管自己还没有什么力量能为灾区多做什么,他急切的心意却一点也不示弱,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积攒了许久的零花钱、压岁钱全部捐给了灾区。
在大学里,他热心奉献、乐于助人的品性得到更多的升华,他积极参加文体等各种公益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生活中更是处处关心、体贴室友和同学,是室友眼里暖心的“老大”。
参加工作后,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王彦策对朋友、同事、学生等遇到的困难愈发敏感、关注。朋友圈里时常转发的各类水滴筹等求助信息,他都会认真地阅读,看到一个个深陷困境的家庭求助,他总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或多或少地献出一份爱心。尤其是学生家长发的求助,他更是关心,一次次慷慨解囊帮助大病等困难学生。这些年下来,具体捐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也不想去记这些。在他看来,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自己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一次相助,或许就能为别人争取到多一分的希望,多一线的生机。他也常常教育他的学生,不仅要有好的成绩,还要有一颗善心,才能成为有德有用的人才。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血源紧张,医院临床用血面临严峻挑战。王彦策得知这一消息后,尽管身处封闭的家中,行动多有不便,但他还是报名参加紧急献血。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他赶到指定献血点,顺利完成献血。事后,他收到了一份感谢状,这是他爱的见证。
2023年8月,王彦策在生日的当天,送给了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网上登记了器官捐献,并毫不顾忌地发了朋友圈。当别人不理解地问他,年轻轻的小伙子怎么想起来做这件事,他不以为然地说,把有用的都捐掉,不遗憾。自己活着的时候是老师,身后还是老师,做一名“大体老师”(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有始有终,也是自己乐意的事情。

王彦策住院备捐期间,因注射动员剂,也产生了腰痛等不适反应,他坚持不吃药,保存把最健康的生命种子送给患者。
4月11日,在安徽省立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彦策在没有一个亲人的陪伴下捐献了285毫升生命的种子飞驰上海,挽救患者的生命。
捐献结束,他露出疲惫的笑容,淡定地说,我完成了使命,得赶紧回去给孩子们上课。我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成为有爱有责的人。
这就是王彦策,这位28岁小伙子平凡而非凡的壮丽人生。



|